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BRAF抑制剂治疗恶性实体肿瘤专家共识(2024版)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执笔作者机构: [1]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肿瘤内科 [2]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四川省肿瘤医院研究所四川省癌症中心
本院执笔作者:
本院执笔作者机构: [2]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四川省肿瘤医院研究所四川省癌症中心
刊名:
年份:
卷:
期:
页码:

关键词: 恶性肿瘤 精准治疗 BRAF 不良反应

摘要:
全球老龄化的背景下恶性肿瘤发病率不断提高,加剧了全球恶性肿瘤的疾病负担,预计2040年全球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将达2800万例。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和二代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肿瘤精准治疗在临床上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靶向BRAF治疗是肿瘤精准医疗成功的案例之一,BRAF基因突变可导致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下游激酶的无限制激活,促进肿瘤细胞快速增殖。BRAF抑制剂单药或联合应用已在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及脑胶质瘤等多个癌种中获批适应证,相关临床研究亦在不断探索中,但是国内尚无汇总BRAF抑制剂在恶性实体肿瘤中应用的共识。文章整合BRAF抑制剂在恶性实体肿瘤领域的临床证据,制定了BRAF抑制剂治疗恶性实体肿瘤专家共识以推进并指导BRAF抑制剂在恶性实体肿瘤领域的规范应用。

语种:

收录情况: ◇统计源期刊 ◇北大核心 ◇CSCD-C ◇中华系列

专家组成员:
邓艳红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肿瘤内科) 陈永昌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四川省肿瘤医院研究所四川省癌症中心) 林桐榆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 焦顺昌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肿瘤内科) 陈颖兰 (江西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 冯继锋 (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高明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甲状腺外科) 顾康生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 胡夕春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胡晓桦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黄河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 郎锦义 (四川省肿瘤医院放疗中心) 梁后杰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肿瘤内科) 林丽珠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 刘宝瑞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 刘基巍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 刘云鹏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 刘子玲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肿瘤科) 卢冰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部肿瘤科) 陆舜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肿瘤科) 南克俊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 牛晓辉 (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肿瘤科) 潘宏铭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肿瘤内科) 任秀宝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生物治疗肿瘤科) 单保恩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科研中心) 斯璐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黑色素瘤与肉瘤内科) 王洁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 王小虎 (甘肃省肿瘤医院放疗科) 王哲海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质子中心) 王振宁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 邬麟 (湖南省肿瘤医院胸内科) 徐兵河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徐惠绵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中心) 叶升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 于世英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肿瘤中心) 袁响林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肿瘤科) 张翠英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肿瘤内科) 张红雨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肿瘤内科) 折虹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放射治疗科) 周俭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 朱军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科)
本院专家组成员:
陈永昌[2]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四川省肿瘤医院研究所四川省癌症中心) 郎锦义[10] (四川省肿瘤医院放疗中心)
通讯作者:
林桐榆 (lintongyu@scszlyy.org.cn) 焦顺昌 (jiaoshunchang@csco.org.cn)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54684 今日访问量:1 总访问量:4646 更新日期:2025-03-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四川省肿瘤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55号